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将我市打造成为“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将旅游休闲业培育成为杭州最具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业成为万亿产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4〕42号)、《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的决定》(市委〔2014〕1号)等文件精神,现就推进我市旅游休闲业转型升级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认识重要意义
旅游休闲业是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生产与生活和谐共生的现代服务业,是推动杭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优势产业,是杭州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是杭州城市国际化的先导产业。当前,杭州旅游休闲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均位于全国前列,并成功创建了“中国最佳旅游城市”。随着人民群众消费升级、产品需求多元化、出游方式多样性的变化,旅游休闲业转型升级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各级各部门要予以高度重视,把旅游休闲业转型升级作为建设“美丽杭州”生态产业的必然选择和打造“品质生活”民生产业的内在要求,以及加快“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建设的重要途径予以全力支持、加快推进。
二、明确总体思路
以全域化、国际化、品质化、智慧化为导向,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深入实施“旅游国际化”与“旅游全域化”两大战略,重点推进产业布局、项目推进、公共服务、产业融合、营销推广、消费促进、惠民服务和综合管理协调等体系建设,不断巩固与创新杭州旅游发展和城市国际化的体制机制优势,努力形成旅游观光、休闲保健、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杭州旅游休闲业从全国领先水平向国际接轨的新跨越。
三、确定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的总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域化战略为路径、国际化战略为导向、品质化发展为保证、智慧化服务为手段、惠民强市为根本,通过3年努力,成功创建“全国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城市”,至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旅游国际化示范城市”。
(一)产业实力强。到2017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3000亿元,旅游休闲项目实际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元,为全省培育旅游业成为万亿大产业发挥核心带动作用。
(二)质效水平佳。到2017年,休闲度假游客占全部来杭游客的比重提升至30%,商务会展游客占全部来杭游客的比重提升至15%;国内游客人均停留天数提升至2.5天,人均消费提升至2000元;入境游客人均停留天数提升至3天,人均消费提升至700美元;旅游购物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超过30%。
(三)结构布局优。五县(市)的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的增长幅度高于杭州市区的增长幅度。到2017年,五县(市)旅游接待人次占全市总人次的比重提升至45%;旅游总收入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比重提升至25%;旅游项目实际投资累计500亿元,占全市旅游项目总投资的50%。
(四)市场主体活。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扶持中小企业开展特色化经营。到2017年,我市跻身全国20强的旅游集团企业达到3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达5家;新增国际品牌饭店5家,全国百强旅行社达到5家。
(五)社会贡献大。到2017年,全市旅游休闲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升至7%,旅游社会消费占全市社零总额的比重提升至22%;旅游休闲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提升至10%;旅游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提升至10%。
(六)满意指数高。坚持游客满意、市民满意为旅游休闲业发展的第一宗旨,确保每年游客满意度达90%以上,在全国各大旅游城市满意度排名中位居前列。
四、落实工作举措
(一)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发展机制。
1.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启动“全国国民休闲示范城市”创建,构筑改革发展平台。支持省级旅游改革试点建设,推进淳安县综合改革和桐庐县专项改革试点工作,重点在制度创新、政策扶持、资源整合、要素保障、特色培育等方面先行先试。推进淳安县省级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探索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度假等旅游新业态的方法和途径。
2.依法完善和创新旅游发展体系。深入贯彻实施《旅游法》,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总要求,明确职能责任,重点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旅游安全救助、旅游监测预警、旅游规划编制和评价、旅游景区价格和流量管理、乡村居民经营旅游业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监管等机制和体系。
3.鼓励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构建“活力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机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成混合所有制。支持国有旅游企业集团推进品牌连锁拓展和资产证券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4.加快旅游市场准入步伐。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国有集体土地、林地以及乡村民宿、农村电商、低空飞行、医疗旅游、健康旅游和养老旅游等领域开发旅游项目;积极融入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创建工作,引导与鼓励大型电子商务企业集团进入旅游领域,创新开发旅游电商新平台、多业融合新产品与智慧旅游新业态,为杭州旅游的跨域、跨境大发展构筑竞争新优势。
5.开展国家生态旅游功能区试点。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目标,根据国家、省、市的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结合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公园等试点工作,发挥旅游休闲业的战略主导作用,重点创建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旅游功能区(县、镇及村落群),探索绿色发展载体路径,建设生态产业集聚群落。
(二)实施全域化战略,构建产业集群。
1.继续深化“旅游西进”。贯彻实施全省旅游“东扩西进”两翼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区、县(市)为主体,以“三江两岸”和浙皖高速为双轴,积极鼓励与支持各地探索全域景区化战略的科学实施;推进“美丽先行、村旅共建”,将“美丽杭州”建设从美丽西湖推向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村庄等更广阔空间;坚持“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差异化发展原则,创意打造村落群特色景区,做强乡村旅游产业。
2.突出旅游集聚区建设。立足构建规模化的产业集群体系,培育建设旅游总收入超亿元的旅游度假区、旅游综合体和特色板块组团及国家公园、特色小镇等。实施培育旅游总收入和总投资双超百亿的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县工程,运用大项目、大平台、大板块、大企业的有效载体,切实增强杭州旅游的产业实力与市场竞争力。重点推进历史文化街区集聚板块、文化创意休闲板块、特色街巷商业板块、演艺产业板块、运动休闲板块、文创板块、民宿产业板块、主题公园板块、花卉产业板块、清凉世界度假板块、养生保健旅游组团板块等的建设,编制旅游集聚区专项规划,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3.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转变重大项目投资方式,旅游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旅游项目建设引入社会多元投资,通过建立项目预备库、搭建旅游项目招商平台、建立浙商联络机制、利用海外设立的营销机构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项目。助推温泉、滑雪等高端、新型旅游休闲产品落户杭州,加快游艇、低空飞行、大型科技游乐项目等新业态培育。重点推进五县(市)旅游建设项目招商引资,对符合旅游休闲产业导向的大型旅游综合体和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制定专项激励政策,力争全市每年实现旅游休闲业综合投资达300亿元以上。
4.大力培育乡村精品旅游产品。以“美丽乡村”的中心村、特色村、风情小镇、精品区块、精品线路为重点,顺应自驾游、自助游、定制游的市场需求,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与精品农业、特色农业相融合,重点发展农家乐、特色精品民宿、农事体验、风俗节庆等产品。加快实施“三江两岸”绿道建设,到2017年实现两岸骑游绿道全线贯通,沿线旅游驿站基本建成,自驾车营地能满足游客需求。
5.强化杭州核心带动和辐射功能。按照全省“一核两翼五圈多点连线”的产业布局,强化杭州旅游核心带动和旅游集散目的地功能,深化与浙北、浙东、浙东南、浙中、浙西五大旅游经济圈市场推广和产品线路的合作;加强与长三角旅游中心城市及高铁高速沿线旅游城市、京杭大运河重点旅游城市的战略合作。
(三)坚持国际化导向,知名度与进入性兼容。
1.打响旅游形象品牌。加强杭州旅游品牌建设,着力打造杭州旅游品牌的独特性、代表性、引导性和高认同度,在国际市场主推“Hangzhou,Living Poetry(诗意的杭州)”、在国内市场主推“最忆是杭州”的旅游产品形象,进一步提升杭州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和识别度。
2.构建全球重点目标市场营销网络。策划全球性主题活动,借助杭州旅游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运用多类型媒体资源,创新推广杭州品牌形象。支持开通更多杭州至欧美和澳新远程旅游市场的国际新航线,不断提升国际游客可进入性。我市通过出台对持有第三国签证的外籍人士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完善机场中转旅游服务体系,出台相关便利政策。
3.创新科学营销推广路径。不断创新营销方式,改进营销理念,拓展营销渠道,注重营销绩效评估。坚持“政府搭台、企业主角”的营销推广策略,重点拓展欧美等远程市场,巩固周边传统市场,确保实现我市入境游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的位次处于持续领先的目标。
4.优化大杭州旅游交通服务。推进重要旅游线路公共交通服务设施建设,支持旅游集聚区块、乡村旅游景点、民宿板块的公共自行车及自驾车驿站建设。在入城口和交通枢纽建立大型旅游换乘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汽车租赁、咨询等多功能服务。推进旅游交通和旅游景区多语标识系统标准化建设。
5.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全市旅游咨询服务覆盖主要交通枢纽、重要景区、核心商圈和市民、游客集聚区域;进一步提高旅游热线服务水平,推进旅游服务热线一体化建设、全域化覆盖,实现全市旅游电话咨询“统一号码呼入、自动分区受理、属地解决咨询问题”;推进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手机客户端应用,为游客提供更丰富便捷的旅游资讯。
6.提升西湖景区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完善西湖景区交通规划和组织体系,实施西湖环线交通管理新举措,提高热点景区交通通畅程度;构建西湖景区旅游交通的通达、换乘体系,设立高峰段短驳式快速通景专线;发展绿色微公交网络与湖区水上公交专线等景区内部交通;适时开通西湖景区与城郊游憩带风景区的常规旅游线路;推进西湖景区公共停车场市场化运作。
(四)追求多元化发展,拓展全领域产业融合。
1.推动旅游特色潜力行业发展。围绕“中国茶都”、“休闲美食之都”、“中国婴童产业之都”、“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女装之都”五大城市品牌,加快美食、保健、体育、婴童、工艺美术等特色潜力行业资源要素的旅游产品转化,每年推出示范性强、附加值高、辐射力强的美食体验、茶文化体验、婚恋旅游、运动休闲、晚间娱乐休闲、工艺美术、特色购物体验等新型产品上架销售。
2.创作文化旅游休闲精品。提升优化“印象西湖”、“宋城千古情”、“西湖之夜”等旅游文化演艺项目,新创“良渚印象”、“径山禅茶”、“新安江之夜”等大型旅游文艺节目;建设宋城“中国演艺谷”等大型都市旅游演艺基地。挖掘传统的杭州文化艺术活动项目,打造“吴风宋韵”文化演艺项目,借助剧院、书场、茶馆、演艺角、主题公园等休闲场所,引入更多高雅音乐表演及杭州(中国)本土文化表演项目。
3.打造商务会展会奖旅游目的地。加强宣传和政策引导,促进商务会展企业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努力打造国际会奖旅游目的地形象;加强与国际友城、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引进重大会议和会奖旅游项目落户杭州,整体提升杭州会奖旅游发展水平;加强会奖旅游各相关部门的整合管理,建立常态化大型商务会展会奖旅游协调服务机制。
4.开发健康旅游专项产品。发挥杭州中医保健等资源优势,鼓励医疗单位、健康服务企业参与旅游项目开发,推出“杭派养生”、“中医养生”、“智慧养生”、“生态养生”等特色体验产品,培育富有杭州特色的健康养生保健旅游品牌。重点开发老年养生旅游市场,为老年人打造“定制旅游”产品。
5.强化旅商消费促进互动。整合美食茶楼、运动休闲、文化娱乐、婚恋旅游、养生保健、美丽产业等城市资源,举办促消费营销和节庆活动;借助移动互联网等形式,创新旅游消费支付手段;加大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开发、营销、推广的扶持力度,促进旅游消费结构优化。编制杭州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发展行动计划,引导文创企业参与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设计与制造;培育旅游商品运营企业,开发销售以“杭州礼物”为代表的旅游纪念品;力争获得境外游客离境退税政策支持,有效提升游客购物消费。
(五)拓展智慧化新蓝海,建设智慧旅游城市。
1.扩大旅游在线业务份额。鼓励跨境旅游电子商务,主动融入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创建工作,不断扩大杭州旅游在线交易的市场规模,显著提升杭州国际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的智慧化水平。
2.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层次、全覆盖、宽带、泛在、智能、安全、融合的信息高速公路,提升景区、酒店、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场所的免费WIFI覆盖率;建设全市旅游云数据中心。
3.建设“智慧旅游”平台。建立完整的智慧旅游数据资源标准,整合现有内部数据资源,建设基于统一开放的云服务中心;开发移动终端服务信息交互功能,实现全过程、互动式的虚拟旅游体验;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游客流量监测系统、旅游安全监管系统、导游服务系统等,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构建多种旅游网络营销渠道,支持在线旅游加快发展,以泛在网为载体,推进大数据应用,实现精准、定位、互动式旅游营销。
(六)重在惠民生,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1.落实带薪休假和职工疗休养制度。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3〕10号)要求,将带薪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稳步推进我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落实带薪休假和职工疗休养制度。
2.倡导景区对市民优惠开放。倡导和推进主城区国有收费景点向主城区市民优惠开放,两区和五县(市)国有收费景点向当地市民优惠开放,在限定时间、区域内市民可凭身份证、学生证、军官证等有效证件优惠或免费进入景区游览。逐步推进大杭州区域内收费景点向老年人、残疾人以及特殊人群免费开放。
3.开展杭州旅游进社区活动。构建规模化、信息化,操作性和延展性强的社区旅游服务网络,全面提升旅游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旅游信息、产品、服务机构进社区。鼓励支持品牌旅行社走进社区服务市民,倡导社区居民走出家门,参与更多的文化旅游活动。
4.增加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供给。从以人为本、为人服务和提高舒适度的角度出发,结合区域文化和区域功能,进一步增加绿地公园、休闲广场等公共休闲空间的供给,加快环湖、环江、环河、环溪等绿道骑游圈、休闲带、步行廊道、生态慢游系统等休闲区块的建设和提升。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强化旅游改革顶层设计,加强对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将杭州市旅游西进暨推进旅游国际化领导小组调整为杭州市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由张鸿铭市长任组长、张建庭副市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旅委),并建立旅游工作协调机制。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制订具体方案,细化分解并明确行动目标和重点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旅游休闲业转型升级相关工作纳入全市综合目标管理体系。
(二)强化综合协调。市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综合统筹与协调推进全市旅游休闲业发展的各项工作,重点抓好旅游休闲业在产业融合发展、城乡规划建设、要素优先配置、重大平台(项目)落地、行政执法管理、绩效考核评估等方面的综合协调。各区、县(市)要因地制宜,构建旅游休闲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全面统筹与协调推进本地旅游休闲业的转型发展与提质增效。支持有产业条件、有发展需求的乡镇,建立各具特点的乡镇旅游休闲业综合协调发展机制。
(三)强化政策扶持。有关部门要制定并出台促进旅游休闲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推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支持企业开展特色化经营,开发特色化服务项目,推出创意创新产品,满足市民、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保障旅游项目用地供给,有效整合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政策和资金,努力构建多元互补、融合共进的发展格局。
(四)强化人才培养。把旅游休闲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干部培训计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完善旅游人才评价制度,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加强旅游教育培训,加大导游讲解、景区规划、市场营销、酒店管理和旅游新业态发展等紧缺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导游队伍管理,建立健全导游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导游职级、服务质量与报酬相一致的激励机制。
(五)强化法制保障。坚持依法兴旅、依法治旅,加快修订《杭州市旅游条例》,推动旅游管理向法治化、制度化、标准化转变,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切实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努力营造政会配合、部门联动、合力兴旅的良好氛围。
本实施意见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由市旅委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前发《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杭州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杭政〔2008〕4号)同时废止。
杭州市人民政府
2015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