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旅游休闲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
为建设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形成旅游观光、休闲保健、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业成为万亿产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4〕42号)、《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旅游休闲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杭政〔2015〕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全域化、国际化、品质化、智慧化”为导向,深入实施旅游国际化与旅游全域化两大战略,推进转型升级八大体系建设,有效形成适应城市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到2017年,接待入境游客4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0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超过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超过2800亿元;全市旅游休闲项目实际投资累计达1000亿元以上,力争将旅游业培育成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的大产业,初步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保健、文化体验、商务会展等功能的“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把杭州建设成为中国旅游国际化示范城市。
二、行动计划
(一)优化全覆盖的旅游产业布局体系。
1.发挥旅游规划引导推动作用。
开展《杭州市“十二五”旅游休闲业发展规划》终期评估工作,完成杭州旅游休闲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制定实施《杭州城市旅游专项规划》、《钱塘江两岸景观规划》、《杭州市乡村旅游提升规划》及乡村旅游开发导则等。(责任单位:市旅委、市规划局、市农办)
推进《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2012—2015年旅游国际化行动计划〉的通知》(市委发〔2012〕80号)中目标任务的完成,制定新一轮旅游国际化专项行动计划。(责任单位:市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强化核心景区的品牌带动力。
合理布局,构建环西湖休闲圈,完善与周边景区方便快捷的换乘服务系统。[责任单位:有关区、县(市)政府,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市公安局交警局]
推进运河主城段创建国家5A级景区;打造以运河文化为主题,以工业遗产、漫游廊道、古韵漕舫、历史街区为核心的黄金旅游线,到2017年,成为杭州旅游休闲主要板块之一。(责任单位:拱墅区、余杭区政府,市运河集团)
培育西溪湿地都市休闲度假基地、生态科普基地、晚间夜游板块、婚庆民俗体验游板块;规划与建设环西溪湿地生态休闲体验带;推动西溪湿地蒋村、五常东西二区的整合融合,探索建立蒋村、五常东西二区统一经营的管理模式;将西溪天堂打造成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主入口。(责任单位:西湖区、余杭区政府,市政府办公厅,市商旅集团)
3.深化实施旅游集聚区建设。
推动之江、千岛湖、湘湖、清凉峰等旅游度假区建设;创建余杭大径山、桐庐富春江(芦茨)等省级旅游度假区;推进淳安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美丽杭州”实验区试点、桐庐全域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富春江慢生活体验区试点及临安生态养生旅游产业实验区建设工作。(责任单位:萧山区、余杭区、桐庐县、淳安县、临安市政府,杭州之江度假区管委会)
构建多层级的产业集聚区体系,推进上城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集聚板块、“二十三坊巷”特色街巷商业板块、下城和拱墅美食街区集聚板块、宋城中国演艺谷演艺产业板块、双浦红茶产业板块、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运动休闲板块、之江文创板块、皋亭山民宿产业板块、滨江白马湖文化创意休闲板块、萧山湘湖运动休闲板块、余杭良渚玉文化和产业集聚展示销售板块、富阳银湖野生动物世界主题公园板块、富阳锦绣富春运动休闲板块、桐庐江南镇花卉产业板块、建德城区清凉世界度假板块、淳安环湖自行车骑行运动休闲板块以及临安青山湖、天目山、柳溪江三大生态养生旅游组团板块等的建设和发展。到2017年,力争国家级和省级重大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平台达到15个(包括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县及相关功能区、示范区、实验区等)。[责任单位:各区、县(市)政府,杭州之江度假区管委会]
推进生态旅游区创建工作,加强千岛湖、青山湖、大江东(江海)湿地等综保工程建设;加快创建西溪湿地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强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加强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的宣传,指导实施生态旅游区创建,到2017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生态旅游区3家;制定《杭州市旅游景区“四边三化”行动计划》,推进景区美化、洁化、绿化工作。[责任单位:各区、县(市)政府,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市旅委,市林水局]
4.推进旅游业统筹发展。
以“美丽乡村”的中心村、精品村、特色村、风情小镇、精品区块和精品线路等为载体,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与精品农业、特色农业相融合,发展农村农家乐、现代民宿、运动休闲、水果采摘、农事节庆、文创基地体验、电子商务等农村新型业态,指导农村特色精品民宿业、农村运动休闲业、农村电子商务业的发展。到2017年,重点打造“美丽乡村”风情小镇30个、省市特色村100个、精品区块50个(条)、农村现代民宿示范群(点)100个、乡村运动休闲场所50个,乡村住宿床位数达到5万张。加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到2017年,重点打造在建旅游项目计划总投资超100亿和旅游总收入超100亿元的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区、县(市)5个以上。[责任单位:各区、县(市)政府,市农办,市建委,市旅委]
(二)丰富多元化的旅游休闲产品体系。
5.打造三大国际品牌的特色产品。
推动西湖、运河、西溪三大核心区块旅游产品的特色与品质提升,构建具有世界级水准的产品集群。推出多种不同组合的西湖旅游联票,推进龙井茶文化旅游休闲示范区、环湖艺术音乐区块建设;打造西湖历史文化体验游、精品民宿游、特色购物游、西湖四季芬芳之旅、佛教文化艺术体验之旅、西湖美味体验等产品;培育推出运河水上观光游、博物馆群体验类国际化产品、老镇民宿街艺、香积素斋禅茶游、沿岸文化创意体验之旅及两岸风景慢行游等产品;做强西溪向晚游、西溪渔夫之旅、西溪婚庆游、湿地夜游、西溪船屋、湿地生态科普之旅及环西溪生态游绿道等产品。[责任单位:西湖区、拱墅区、余杭区政府,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市运河集团,市商旅集团]
6.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
大力推进南宋皇城遗址综保工程、良渚文化遗址保护工程、“城市之星”旅游综合体、西溪天堂国际旅游综合体、武林广场地下商城、尚城1157旅游商业综合体、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休闲旅游区、皋亭山休闲旅游区、萧山湘湖三期、余杭径山禅茶文化旅游综合体、富阳锦绣富春运动休闲综合体、桐庐分水江休闲旅游度假综合体、建德新安江温泉三期、淳安千岛湖国际商务度假中心、临安湍口温泉小镇等重大旅游休闲项目建设;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助推温泉、滑雪等高端、新型旅游休闲产品落户杭州,加快培育游艇、低空飞行、大型科技游乐等新业态。[责任单位:各区、县(市)政府,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市商旅集团]
推动A级景区创建,支持杭州大运河旅游区、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萧山湘湖景区、富春江旅游景区等创建5A级精品游景区。到2017年,全市力争新增5A级景区1家、4A级以上景区5家。[责任单位:各区、县(市)政府,市运河集团,市旅委]
7.培育“三江两岸”生态产品。
加强“三江两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控制,加快建设“三江两岸”绿道项目,到2015年“三江两岸”旅游休闲绿道基本贯通;大力实施千岛湖环湖精品绿道骑游圈项目,到2015年基本实现全圈贯通;以绿道建设、步骑游慢行道建设为发展轴,活跃带动旅居全挂车营地、露营地等旅游项目的投资与建设,整合包装“三江两岸”包括周边乡村旅游在内的旅游产品推向市场,打响“三江两岸”黄金旅游线品牌。[责任单位:“三江两岸”沿线各区、县(市)政府,市旅委,市环保局,市农办]
8.打造文化休闲体验产品。
提升优化“印象西湖”、“宋城千古情”、“西湖之夜”等旅游文化演艺项目,新创“良渚印象”、“径山禅茶”、“新安江之夜”等大型旅游文艺节目;建设宋城“中国演艺谷”等大型都市旅游演艺基地。挖掘传统的杭州文化艺术活动项目,打造“吴风宋韵”文化演艺项目,借助杭州大剧院、书场、茶馆、演艺角、主题公园等场所,引入更多高雅音乐表演及杭州(中国)本土文化表演。[责任单位:有关区、县(市)政府,市文广新闻出版局,杭州文广集团,市商旅集团]
加强对历史文化古镇、古村和特色街区,农村历史建筑(乡土建筑)的保护。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指导历史文化古镇、古村和特色街区专项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促进其向旅游产品转化;利用老街区、老房子发展主题文化酒店、精品民宿,促进古建筑“活化”保护,丰富城市旅游业态;利用工业老厂房开发集精品商业、影视、演艺、游乐、酒店、会展、美食、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综合体。[责任单位:各区、县(市)政府,市园文局,市规划局,市建委,市商旅集团]
整合包装现代时尚文化旅游产品,做强做大西湖音乐节、咖啡西餐节、西子美丽节、夜休闲主题嘉年华、国际婚恋旅游节等时尚文化旅游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依托化妆品、丝绸、女装、婚恋、现代设计等行业,拓展时尚文化旅游产品产业链。(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商务委、市旅委)
9.开发医疗保健旅游产品。
利用整形整容、中医理疗、保健养生等优势资源开发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旅游产品,推出“杭派养生之旅”、“中医养生之旅”、“智慧养生之旅”、“生态养生之旅”等特色体验活动,大力培育富有杭州特色的健康养生保健旅游品牌;大力开发老年旅游和养老市场,打造1—2个老年人旅游优质品牌。推进“候鸟式”等新兴旅游养老服务业态发展,形成专业化的老年旅游服务品牌;加强对健康养生保健旅游企业的政策引导,引导健康服务企业积极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和旅游综合体建设。[责任单位:各区、县(市)政府,市卫生计生委,市民政局,市旅委]
(三)完善人本化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10.打造智慧旅游三大平台。
推进全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层次、全覆盖、宽带、泛在、智能、安全、融合的信息高速公路,提升景区、酒店、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场所的免费WIFI覆盖率;建设全市旅游休闲云数据中心。[责任单位:有关区、县(市)政府,市旅委,市经信委]
建设“智慧旅游”智慧服务平台,开发移动终端服务信息交互功能,实现全过程、互动式的虚拟旅游体验;建设“智慧旅游”智慧管理平台,开发电子政务系统、游客流量监测系统、旅游安全监管系统、导游服务系统等,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建设“智慧旅游”智慧营销平台,构建多种旅游网络营销渠道,加快发展在线旅游,以泛在网为载体,推进大数据应用,实现精准、定位、互动式旅游营销。[责任单位:各区、县(市)政府,市旅委,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
11.优化大杭州旅游交通服务体系。
加快全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结合杭黄铁路、城际交通等重大项目,重点建好主城区至“三江两岸”、环千岛湖沿线地段和重要节点的公共交通及服务设施。推动公共交通投资向旅游景区和乡村地区倾斜,完成3A级以上景区的通景道路建设,推进特色旅游村的公共自行车设施建设,完善富阳区和四县(市)自驾车驿站系统;在全市A级景区倡导使用新能源汽车等低碳环保交通工具,推进纯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配套建设,逐步制订与推行绿色旅游公共交通标准体系。[责任单位:各区、县(市)政府,市交通运输局,市交投集团,市城投集团]
12.加强旅游集散网络建设。
加大城市旅游集散网络的建设力度,提升完善现有旅游集散体系,启动龙坞、转塘等新集散中心的开工建设;建设和完善富阳区和四县(市)旅游集散中心,实现杭州旅游集散中心与富阳区和四县(市)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交通线路互通、客源互送、业务互联;在主要入城口建立大型旅游换乘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汽车租赁、咨询等多功能服务;建设以地铁、公共汽车、出租汽车、“水上巴士”、公共自行车为互补的五位一体城市旅游大公交体系,形成与各交通枢纽及主要景区之间便捷、通畅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责任单位:各区、县(市)政府,市商旅集团,市城投集团,市交投集团,市地铁集团,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
13.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
协调并规范跨区域旅游交通指引标识、乡村公路旅游交通指引标识的制作与设置。加快公共交通指引标识的多语种化、规范化建设,重点完善与提升机场、火车站、地铁站、水运码头和入城口等重要节点交通指引标识引导服务功能;促进旅游景区多语种标识系统的规范化建设。[责任单位:各区、县(市)政府,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交警局,市旅委]
14.提升城市旅游的国际可进入性。
推进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完善机场中转旅游服务体系。开辟杭州至欧美和澳新远程旅游市场的国际新航线,力争在2015年内开通直达美国航线;继续鼓励增加已有国际直航城市的航班频次,制订出台对亚洲和国内短途廉价航空公司引进入境游客和经营杭州旅游产品的补助政策。(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旅委)
15.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全市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到2017年,全市旅游咨询点数量不少于200个,覆盖主要交通枢纽、重要景区、核心商圈和市民、游客集聚区域;进一步提升旅游热线服务水平,推进旅游服务热线96123一体化建设、全域化覆盖,力争到2017年,实现全市旅游电话咨询“统一号码呼入、自动分区受理、属地解决咨询问题”;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推进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手机客户端应用,为游客提供更丰富便捷的旅游资讯。[责任单位:各区、县(市)政府,市旅委,市商旅集团,市城投集团,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
16.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及服务。
加大对全市景区(点)、宾馆饭店的盲道、升降电梯等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力度。到2015年,全市3A级以上景区、三星以上宾馆饭店实现旅游无障碍设施全覆盖。[责任单位:各区、县(市)政府,市建委,市旅委]
制订健全的旅游应急救援方案,储备旅游应急救援物资和器材,加强旅游热点地区的定点应急救助点建设,提供紧急医疗、紧急情况快速救助等服务;组建旅游户外应急救援队,加强户外旅游安全保障,定时开展应急救援实地演习训练。[责任单位:各区、县(市)政府,市旅委,市应急办,市安全监管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林水局,市气象局,市质监局]
17.提升西湖景区公共交通的便捷性。
完善西湖景区交通规划和组织体系,实施西湖环线交通管理新举措,提高热点景区的交通可进入性;对恢复净慈寺、岳庙庙前广场进行论证,推进公交首末站设施建设,实行机动车地下通道修建工程;构建西湖景区旅游交通的通达、换乘体系,设立高峰段短驳式快速通景专线;发展绿色微公交网络与湖区水上公交专线等景区内部交通;探索滨湖带内外圈异向单行线系统;建设环西湖圈绿波交通信号系统。适时开通西湖景区等城市主景区与塘栖古镇、半山、上塘、转塘等城郊游憩带风景区的常规旅游线路;推进西湖景区等城市主景区率先推行公共停车场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兴建大型绿色生态多层式停车楼宇,实施黄金周主要景区阶梯式停车收费制度。[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公安局,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投集团]
(四)拓展全领域的产业融合体系。
18.研究编制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编制杭州大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探索项目运作实施的体制机制,建设全市域项目库,推出和储备一批示范性强、附加值高、辐射力强的旅游产业融合扶持项目。至2017年,基本形成具有杭州创新优势的城市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责任单位:市旅委)
19.推进工业旅游和农业旅游发展。
加大对休闲农业示范园(点)、星级农家乐经营户(点)的扶持力度,整体提升以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休闲农业、农家度假、农耕文化、农事体验为核心的农村旅游品质。重点指导农村高星级农家乐向高标准、高档次、高水平的提质提量、转型升级发展,到2017年,四、五星级农家乐经营户(点)达到100个,休闲农业示范园(点)达到100个。加强对工业旅游的工作指导,支持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工人工作生活场景与旅游业创新组合,到2017年,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达到15个。(责任单位:市农办,市经信委,市旅委)
20.推进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和社会资源访问点转化为旅游产品。
围绕“中国茶都”、“休闲美食之都”、“中国婴童产业之都”、“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女装之都”五大城市品牌,加快美食、保健、体育、婴童、工艺美术等特色潜力行业资源要素向旅游产品转化,重点推出美食体验、茶文化体验、婚恋旅游、运动休闲、晚间休闲、育儿亲子、工艺美术、特色购物体验等新业态产品;积极发展研学旅游,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构建一批以社会资源访问点为基础的研学旅游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责任单位:市商务委,市经信委,市体育局,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旅委,市教育局,市文创办)
21.运用创意设计创新旅游产品。
运用文化创意和智慧产业发展成果,提升旅游项目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营销推广的文化内涵和技术含量,发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旅游资源营销策划、宣传推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大对文化演艺、景观设计、民俗节庆、在线旅游等新产品、新服务的培育扶持力度,推出“杭州文化创意体验之旅”等特色旅游产品;扩大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与旅游休闲的结合面和影响力,形成定位明晰、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文化创意型休闲旅游产品。(责任单位:市文创办,市西博办,市经信委)
(五)创新国际化的科学营销推广体系。
22.加强精准定位的市场研究。
完善来杭海外游客抽样调查制度,适时开展分层次的旅游市场大数据应用研究与第三方效益评估,强化杭州旅游市场营销推广的针对性和精准性。(责任单位:市旅委)
23.构建全球重点目标市场营销网络。
加强与全球旅行商的战略合作,推进杭州旅游产品全球销售。策划全球性主题活动,借助杭州旅游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运用多类型媒体资源,创新推广杭州品牌形象。依托杭州直达航线,集中在直航国际航班、抵达(中转)机场和直航城市等节点空间,开展富有特色的杭州旅游宣传展示与资料投放。加大网络投入力度,重点推进欧美市场新媒体整合营销、欧美市场网络广告定向投放、四大海外新媒体平台建设维护。(责任单位:市旅委)
24.培育效益型国内客源市场。
加大散客目的地的形象宣传推广和客源招徕力度,提升和优化国内市场客源结构;开发自助游、自驾游、背包游、高铁游、家庭亲子游等旅游市场;加强与国内各大知名在线旅游服务商的合作,扩大旅游产品在线销售规模;突出西湖、京杭大运河两项世界遗产以及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引导市场积极推广中高端定制游、品质深度游、特色乡村游、运动休闲游等旅游产品。(责任单位:市旅委)
25.完善区域合作推广机制。
积极发挥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作用,合力将京杭大运河旅游带打造为中国国际旅游核心产品;加强与杭州都市经济圈城市的旅游合作,进一步打响“江南绝色吴越经典”都市圈旅游品牌。(责任单位:市旅委,市运河集团)
26.打造国际会奖旅游目的地。
加强会奖宣传和政策引导,促进会奖企业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强与国际友城、国际组织的合作,加快国际会展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打造亚洲重点会奖旅游目的地;积极引进国际、国内重大会议和会奖旅游项目,整体提升杭州会奖旅游发展水平;加强对会奖旅游工作相关部门力量的整合和管理,建立常态化大型会奖协调服务机制。到2017年,能容纳3000人的国际会议中心达到5处、展览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的会展场馆达到5处、能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的体育场馆达到3处,年举办大型国际性会议会展30个(其中国际顶级会议会展5个),年开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节庆活动5个,拉动GDP增长不少于1个百分点。(责任单位:市旅委,市西博办,市外办)
(六)构建商旅互动的消费促进体系。
27.打造旅游消费特色品牌。
整合美食茶楼、运动休闲、文化娱乐、婚恋旅游、养生保健、美丽产业等城市资源,打造“四季休闲IN杭州”特色品牌,引导市民和游客发掘、体验四季杭州的缤纷休闲生活,积极拓展“游客群体”增量市场。(责任单位:市商务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计生委,市经信委,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市体育局,市旅委)
28.举办促消费节庆活动。
打造西博会、休博会、茶博会、西溪国际龙舟赛、西溪花朝节、杭州休闲购物节、萧山旅游节(观潮节)、千岛湖秀水节等品牌节庆活动;以都市圈旅游合作为平台,整合都市圈节庆资源,实施都市圈节庆优惠联动;挖掘并扶持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和四县(市)节庆市场,制定节庆消费指南,组织节庆游专题旅游促销。[责任单位:有关区、县(市)政府,市西博办,市旅委,市商务委]
29.强化城市旅游消费的金融手段。
大力发展旅游移动支付业务,将游客整个消费过程串联起来,有效满足游客安全、高效、快捷的支付需求;扩大外币银行卡使用范围,主要景点景区、宾馆饭店、便利超市、商贸中心、特色街区等消费场所实现外币银行卡刷卡功能。(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商务委,市旅委,市金融投资集团,市商旅集团)
30.扩大旅游购物消费。
编制《杭州市旅游纪念品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参与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制造,进一步开发具有本地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旅游商品;培育旅游商品运营企业,推广销售以“杭州礼物”为代表的旅游纪念品;积极争取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有效提升入境游客消费水平。[责任单位:有关区、县(市)政府,市商务委,市旅委,市商旅集团,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七)创设立足民生的旅游惠民体系。
31.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启动全国“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将带薪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稳步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落实带薪休假和职工疗休养制度;加强对用工单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监管,加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责任单位:市旅委,市人力社保局,市总工会)
32.倡导景区对市民优惠开放。
倡导和推进主城区国有收费景点向主城区市民优惠开放,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和四县(市)国有收费景点向当地市民优惠开放,在限定时间、限定区域内市民可凭身份证、学生证、军官证等有效证件优惠或免费进入景区游览。逐步推进收费景点向老年人、残疾人以及一些特殊人群免费开放。[责任单位:各区、县(市)政府,市物价局,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
33.开展杭州旅游进社区活动。
构建规模化、信息化,操作性和延展性强的社区旅游服务网络,全面提升旅游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旅游信息、产品、服务机构进社区。鼓励支持品牌旅行社走进社区服务市民。(责任单位:市旅委,市民政局,市商旅集团)
34.增加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供给。
增加绿地公园、休闲广场等公共休闲空间的供给,加快建设与完善环千岛湖绿道骑游圈、“三江两岸”骑游休闲带、环西溪慢游圈、沿运河休闲步行廊道、钱塘江北岸复兴地块景观长廊和生态慢游系统、环湘湖骑游圈、西山步游道、西溪谷慢行系统、半山游步道、青山湖游览步行道等免费风景骑(步、登)游休闲区块。至2017年,建成免费风景骑(步、登)游休闲慢生活廊道2000公里,城市休闲公园(含社区公园)占地面积达到2000公顷。[责任单位:各区、县(市)政府,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市规划局,市建委,市国土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林水局]
35.扩大旅游就业渠道。
大力扶持包括在线小微旅游企业在内的旅游中小微企业,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开展旅游自主创业;制订乡村旅游就业保障政策,在乡村地区的新增旅游项目中,优先安排本地农民(居民)就业。2015年起,全市每年提供旅游直接就业新岗位达2.5万个;到2017年,累计全市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70万人,旅游业对全市就业的贡献率达10%以上。(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农办,市旅委)
(八)夯实旅游发展综合管理协调体系。
36.拓宽旅游人才培养渠道。
编制全市旅游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优化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旅游产学研合作基地,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旅游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定旅游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境外知名旅游院校合作,定期组织中高层旅游管理人员赴境外开展专题培训,加快国际旅游人才的培养步伐;加大旅游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旅游人才激励机制。(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旅委,市人力社保局)
37.加强导游队伍管理。
建立健全导游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导游职级、服务质量与报酬相挂钩的激励机制。(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旅委)
38.宣传贯彻实施《旅游法》。
依据《旅游法》,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体系、旅游安全综合管理机制、旅游安全救助体系、旅游安全风险提示制度、高风险旅游保障制度、旅游规划编制和评价体系、旅游景区内部价格管理和流量管理制度、乡村居民经营旅游业务管理制度、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合同规范机制、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监管机制、旅游投诉统一受理机制。[责任单位:各区、县(市)政府,市旅委]
39.加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与国家旅游研究院合作建立“中国旅游经济(杭州)实验室”,加强旅游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强化旅游部门对旅游休闲产业的引导和指导职能;加强旅游休闲与科技、文化、电商等产业融合的研究,制定出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政策。(责任单位:市旅委)
40.综合治理旅游市场环境。
积极探索建立旅游执法新机制,组织旅游、公安、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物价、卫生计生、质监、民族宗教、文广新闻出版、公安交警、城管等部门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强化对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县级以上旅游质监执法机构,落实人员配备;加强对无证经营、零负团费、欺骗或强迫消费等严重扰乱旅游市场秩序行为的查处。[责任单位:各区、县(市)政府,市旅游目的地管理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
41.建立现代旅游业发展标准化新机制。
加强对现代旅游业发展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发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其下属分支机构的作用,分行业分层次推进各项标准制定;建立旅游标准化技术服务平台,梳理并公开现有的国家、地方、行业旅游标准,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标准化咨询服务。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完成旅行社行业网点标准化建设和市级古村落景区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及推广工作。推广国家级千岛湖景区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省级西溪湿地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的成果。(责任单位:西湖区、淳安县政府,市质监局,市旅委)
42.提升基础行业服务管理水平。
优化住宿业结构,打造以国际品牌饭店、高星级饭店为引领的高品质服务板块,以特色文化主题酒店、精品酒店、民宿为引领的特色酒店板块,以连锁经营饭店、经济型酒店为引领的大众消费酒店板块,满足不同消费需求。促进旅行社品质发展,夯实诚信品质旅行社基础,到2017年,争取五星旅行社突破15家,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旅行社突破30家。推进旅游合同电子化、电商经营规范化,助推旅行社服务品质提升。(责任单位:市旅委,市商务委,市商旅集团)
三、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分解并明确行动目标和重点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行动计划》的实施纳入市综合考评范围。
(二)政策保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的原则,制定并出台一系列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推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支持企业开展特色化经营,开发特色化服务项目,推出新颖创新产品,满足市民、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环境保障。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战略目标,积极鼓励与支持探索实施全县(域)景区化战略,抓住改革创新和美丽先行两大突破口,提倡多形态、多特色、多区域、指标化的先行实践,率先在全国创新构建旅游休闲的生态环境支撑系统。